- diehard UK [ˈdaɪˌhɑː(r)d] US [ˈdaɪˌhɑrd]
[n] someone who opposes change and refuses to accept new ideas
顽固分子,死硬派〔反对变化、拒绝新思想的人〕
19世纪初期,英、葡、西三国同拿破仑在伊比利亚半岛上进行了长达六年的战争,史称伊比利亚半岛战争(1808-1814)。1811年5月16日,英国军队在西班牙一个村庄同法国人鏖战了一场,最后虽然赢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这就是军事史上有名的阿尔布厄拉战役(the Battle of Albuera)。
战役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英格利斯上校(Colonel W. Inglis)指挥的步兵第57团的英勇作战。由于他们占据了村里一个重要的战略阵地,所以受到法军猛烈炮火的轰击和牵制。英格利斯身受重伤,躺卧在地,但一直不让抬离火线,而且不停地高声喊道:“Die hard, fifty-seventh, die hard!”(拼死顶住!57团,拼死顶住!)战斗结束后,他手下579人有438人非死即伤。后人把57团的勇士们称为diehards,意即“拼死抵抗的人”、“顽强的人”。显然,名词形式diehard是从短语动词die hard转化过来的。随后,diehard在词义上发生了贬降,转而指“顽固分子”或“死硬派”。
Orthodoxy is the diehard of the world of thought. It learns not, neither can it forget.
所谓的“正统观点”就是思想界的顽固派,它不去学习,也不会遗忘。
——Aldous Huxley
- coolie [ˈkuːli]
[n] a very offensive word for an unskilled worker who is paid very low wages, especially in parts of Asia. Do not use this word.
〔尤指在亚洲某些地区的〕苦力
coolie听起来跟汉语中的“苦力”一词一模一样,但它并不源于汉语,汉语的“苦力”其实乃coolie的音译。19世纪40年代后期,世界范围的废除奴隶制运动造成劳力的缺乏,西方劳力贩子就从印度、中国等东方国家向一些需要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地区运送受契约束缚的劳工。这种出卖力气干重活的劳工被西方商人蔑称为coolie。这些苦力由于遭受非人待遇,死于长途海上航行者数以万计。根据《牛津英语词典》,Coolie一词可以追溯至17世纪中期,起源于印度语。coolie一词主要用于远东国家。
19世纪沿海地区的很多国人曾坐船前往海外打苦工,这类人被称为华工,美国最初的很多铁路都是由这类华工修建起来的。在当时,在类人就被称作coolie.
I am a coolie and the son of a coolie. I was born with the poor, and I am still poor. My sympathies have always been with the struggling mass.
——Sun Yat-sen 孙中山
- decoy [ˈdiː.kɔɪ]
[n] someone or something that is used to trick someone into going somewhere or doing something, so that you can catch them, attack them etc
诱饵,用作诱饵的人
decoy的初始含义为“〔观鸟或捕鸟时用于引诱鸟的〕假鸟或其他假动物”。该词来自荷兰语de kooi,其中de乃定冠词,相当于英语the,kooi意为“笼子”,与英语cage(笼子)是同源词,都源于拉丁语cavea(笼子)。以后kooi转指四周有网围住,用以诱捕野禽的水塘。英语将这个词连同定冠词一起借了过来,所以到了英语中就变为decoy。在捕猎野禽时,要诱其进入罗网或枪的射程内,诱饵或引诱物是不可少的。因此,到了后来decoy就转义为“诱饵”或“诱惑物”,作动词用时则表示“引诱”或“诱骗”。
知识延伸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诱饵效应”(decoy effect),就是指人们对两个不相上下的选项进行选择时,因为第三个新选项(诱饵)的加入,会使某个旧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被“诱饵”帮助的选项通常称为“目标”,而另一选项则被称为“竞争者”。
这个效应在消费领域非常常见,经常体现在商品的定价上。
如果只有小号和中号的爆米花,你可能只会买小号的,因为买中号不仅吃不完,而且还比小号整整贵了一半。而加了一个12元的大号后,你很有可能选择转而购买中号或者大号,因为相比之下,小号看起来实在太小了。况且,中号和大号也仅仅相差两元,干脆直接买大号算了。你看,如果一开始就没有大号,你只会消费5元,而加了大号,你大概率会消费10元或者12元。
这个被加进去的大号爆米花,就是一种decoy (诱饵),这种效应就可以被称为decoy effect(诱饵效应)。生活中留心观察,我们还会发现很多这种效应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