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igma [ˈstɪɡmə]
[n] a strong feeling in society that being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 or having a particular illness is something to be ashamed of
耻辱,羞辱,见不得人的感觉
该词源于希腊语stígma,意为”mark, puncture”。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奴隶和罪犯的身上都被打上抹不掉的印记,以示耻辱。当时的stigma便是“烙印”、“印记”的意思。
到了17世纪英国还沿用这一做法。根据伦敦旧城新兴门监狱(Newgate)的记事录,有一个绞刑吏只会用烙铁在罪犯手心打上代表thief(偷窃犯)的字母T,因为这是他认识的唯一字母。身上打有烙印对一个人来说是个污点,是个耻辱的标记。这种做法虽然以后被废止了,但stigma仍留在语言中,转而喻指“耻辱”、“污点”。由stigma派生的动词stigmatize从表示“打上烙印”转而表示“诬蔑”、“污辱”等义。
Mental illness is nothing to be ashamed of, but stigma and bias shame us all.
精神疾病没什么值得羞耻的,而以其为耻的偏见却会让我们蒙羞。
- chauvinism UK [ˈʃəʊvəˌnɪz(ə)m] US [ˈʃoʊvɪˌnɪzəm]
[n] 1.a strong belief that your country or race is better or more important than any other
沙文主义,本国(本民族)至上主义
[n] 2.a belief that your own sex is better or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other sex, especially if you are a man
本性别至上主义; 〔尤指〕大男子主义
沙文主义(Chauvinism)原指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因此也是一种民族主义)。如今的含义也囊括其他领域,主要指盲目热爱自己所处的团体,并经常对其他团体怀有恶意与仇恨。
chauvinism来自于一个人名——拿破仑手下的一名军人Nicholas Chauvin。他作战勇敢,先后受伤多次,军工无数,最后退役返乡。他盲目而狂热地崇拜拿破仑,拥护拿破仑的侵略扩张政策,鼓吹用暴力建立法兰西帝国,甚而当拿破仑在滑铁卢一战遭到彻底惨败之后,他也没有失去信念,仍然坚信拿破仑能够东山再起,而且多次为拿破仑歌功颂德,终于使自己成为周围人的笑料。19世纪的一些法国戏剧家将Chauvin盲目崇拜拿破仑的滑稽形象搬上了舞台。人们根据Chauvin的姓氏而造出chauvinisme,用来表示这种狭隘或盲目的爱国主义、极端爱国主义。随后,英语吸收了该词,作chauvinism,可以作为jingoism的同义语用,汉语音译为“沙文主义”,之在使用过程中又引申出“本民族第一主义”或“本性别第一主义”等义,如用male chauvinism指“大男子主义”,national chauvinism(民族沙文主义)。
沙文主义者一般都是过于对自己所在的国家、团体、民族感到骄傲,因此看不起其他的国家、民族和团体,是一种有偏见的情绪。
Anti-Semitism, as an extreme form of racial chauvinism, is the most dangerous vestige of cannibalism.
反犹太主义作为种族沙文主义的一种极端形式,是人类同类相食最危险的残余。
——Joseph Stalin 斯大林
- chauffeur UK [ˈʃəʊfə(r)] US [ʃəʊˈfɜː(r)]
[n] a person whose job is to drive a car, especially for sb rich or important
(尤指富人或要人的)司机
表示司机除了driver这个词以外,还有一个比较高级的词汇:chauffeur. chauffeur乃法语借用词。在18世纪末期,法国有一伙以Jean l’Ecorcheur (Jack the Scorcher)为首的盗匪,趁法国大革命后的混乱在农村打家劫舍,勒令人们交出所有秘藏的贵重财物,谁拒绝就把谁捆绑起来,在火上烘烤其双足直到他们屈服为止。为此法国人给这伙盗匪取了个绰号叫chauffeur(相当于英语fireman),这是chauffeur最早的词义。chauffeur源自法语动词chauffer ‘to heat’(烧热,加热)。
随后,chauffeur又被用以指轮船或火车机车上的司炉。最早的汽车是法国人所造,因由蒸汽驱动,所以也像轮船或机车一样需要司炉来点火发动。法国人遂用chauffeur来指蒸汽汽车的司炉,待到汽车的动力可以自动调节以后,chauffeur就转而指“司机”,使人看不出它和“热”有什么关系了。chauffeur的词义演变多多少少反映了汽车的发展史。chauffeur作名词用时,指“(私人)司机”,尤指“(富人或要人的)司机”;作动词用时则表示“开汽车送”。
英语中另有两个常用词chafe(擦热,擦痛,擦伤)和chafing dish(火锅,暖锅)也源于意为“加热”的法语动词chauffer。
eg. I spent most of the day chauffeuring the kids around.
- shanghai [ˌʃæŋˈhaɪ]
[v] to trick or force someone into doing something unwillingly
诱骗,强迫〔某人做某事〕
shanghai,这个单词根本就是上海的拼音嘛,那么它跟上海有没有关系呢?还真有。
这就又要回顾历史了——19世纪时,美国一些港口的远洋商船频繁航行到上海。由于经常人手不够,以及水手多半不愿签约远航,船主及其代理人只好采用卑劣手段把水手拐骗或挟持到船上工作。他们往往用麻醉剂使水手失去知觉或用烈酒灌醉。待到一觉醒来,水手们发现自己已经在驶往上海或其他远方港口的船上了(The shanghaied person would wake up and find himself at sea, often on a long trip like to Shanghai, China. )。如今你用词典查shanghai的话,如果是释义比较全的词典,你会发现它会告诉你这个词最初的意思就是“(用麻醉或其他不正当方式)强迫…当水手”。
这种把人诱骗或挟持到船上工作的做法,水手们用to ship a man to Shanghai一语来形容,后来又直接用to shanghai一词来表示,如今首字母小写的shanghai词义延伸为“诱骗或强迫(某人做某事)”,一般多用于口语。干这种诱拐勾当的人叫shanghaier,千万不要把该词和表示“上海人”的Shanghainese或Shanghailander二词混淆起来。
eg. We were shanghaied into agreeing to their demands.